在監管持續趨緊的現狀下
,藥品零售市場將迎來一個持續調整的時期
。雖然從4+7帶量采購來看
,未中標的藥品有向院外渠道流出的需求
,但由此帶來的紅利不足以彌補監管嚴格後帶來的損失
。
首先
,醫保的組合控費對零售渠道的挑戰將是長期性的
。這包括醫保帶量所帶來的藥價持續下降
、醫生處方行為的改變和集中打擊藥店騙保
。
第一
,從醫保帶量采購來看
,短期可能會有一定的利好
,但從長期來看
,其實是利空的
。雖然大量非中標需要藥店和第三終端等彌補自身在醫院市場的銷量下滑損失
,但是零售渠道自身的容量有限
,每家零售藥店都有醫保限額
,如果用戶使用醫保
,零售藥店是無法承載那麽大體量的外流。如果沒有醫保
,用戶與其自費還不如去醫院獲取藥品
,即使是實施醫保支付價
,至少對於高價藥還能依靠醫保覆蓋一部分費用
。
另外
,醫保帶量采購對藥價的影響非常大
,在醫院普遍大降價之後
,零售藥店還維持原先的藥價顯然無法再吸引用戶
,零售渠道麵臨很明顯的用戶流失問題
。由於自身的采購量較小
,零售渠道無法像醫院那樣與藥企談判獲得更高的折扣
,也無法有效降價來招徠客戶
。4+7地區的醫院和藥店的藥價差額非常明顯
,這導致部分地區的藥店用戶流失嚴重
,這將持續影響零售藥店的業績
。當然
,對電商也是同理
。
第二
,4+7的另一個目的是改變醫生的處方行為
,這導致處方外流的規模並不會像想象的那樣大
。由於4+7地區強製要求保證藥品用量
,醫生無法通過直接掌握的處方權來決定使用哪種藥物
,這意味著藥企即使不再給予醫生灰色收益也能推動藥品的使用量
。醫生隻能在剩下的30-50%的藥品有處方自由權
,這本身已經限製了可能的處方外流規模
。而且,醫生的處方行為處於被監管狀態
,他們也不太可能開具更多的非中標藥品
。由於4+7地區已經實施醫保支付價
,即使是未中標藥品的價格也需要下調30%以上,醫院的藥價明顯比要低
,這也在事實上阻礙了處方流出醫院
。
第三
,醫保局集中打擊藥店騙保的行為將常態化
,這對藥店營收會產生一定影響
。在原先監管較鬆的地區
,很多非藥品盜刷醫保
,未來這部分收入將可能出現明顯的下降
。目前
,部分監管能力薄弱的地區已經要求醫保藥店下架所有非藥品
。
其次
,藥監對藥店和線上零售渠道的嚴監管將常態化
,原先粗放化發展的藥品零售模式將被迫轉型
。
第一
,執業藥師不得掛證將對藥店的成本產生壓力
,這將擠壓本已微薄的利潤。藥店本身的淨利長期維持在5-8%
,自身的坪效又低
,全職雇傭執業藥師的成本將吃掉大部分的淨利
。這也是為什麽藥店對執業藥師的要求反彈怎麽強烈
。但無論是開始實施的藥店分級製度
,還是藥師配置的要求
,都是監管方推動零售藥店市場洗牌的工具
,目標是推升藥店自身的管理能力
,倒逼藥店提高經營水平
,改變當前粗放的發展模式
。因此
,藥店盡早轉型才能在市場獲得發展
。
第二
,嚴查無處方購買處方藥
,對原先監管寬鬆地區的藥店產生較大的壓力
。而且
,目前已經從隻針對線下改為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監管
,無論是醫藥電商還是零售藥店
,都將麵臨市場規範化引起的營收調整
。
因此
,隨著監管的整體趨緊
,未來藥品零售將麵臨一個中長期的調整
,而這個調整將很大程度上改變目前零售渠道的粗放式經營模式
,特別是對那些灰色地帶的業務將不得不持續收縮
。在市場調整的過程中
,如何盡早尋求新的增長點將是未來藥品零售市場的競爭核心
。